An Intercultural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开题报告

 2022-12-20 10:31:4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需要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也越来越多,了解文化差异从而更加有效快捷地交流已成为历史趋势。基于各种跨文化沟通理论的姓名研究也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兴趣。自1951年Elsdon C. Smith成立专门研究姓名文化的组织后,已有众多学者投身姓名文化对比研究。

本课题基于跨文化沟通理论,对比研究中英姓名的深层文化内涵并寻求共性,以助异国文化交流之促进,以避文化休克之讳忌,以促思维模式之互相理解。

2. 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和文化载体,姓名承载者民族文化中历史、宗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信息,是各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英姓名在起源、结构、特点等上的差异,体现者各自民族文化的内涵,映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场景越来越多,有关跨文化交流和姓名文化的研究也逐渐丰硕,本文旨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

早在1952年,国外学者Elson C. Smith便出版了Personal Names: A Bibliography以激励在姓名文化上的学术研究。其后,Charles Berger和Richard Calabrese在1975年提出的减少不确定理论中就认为在进行任何双向交流的时候,人们在减少不确定性的过程中的第一阶段,即Entry Stage(进入阶段)中,交流双方会努力了解更多关于对方的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背景等。当进入Personal Stage(个人交流阶段)时,交流才会深入并偏向人性化。第三阶段是Exit Stage(退出阶段),双方对彼此有了一定了解,也在内心作了评估,将决定是否继续交往。在这些阶段中,Yvonne Li Walls和Jan W. Walls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NorthAmerica and China中指出,除非正式场合,一般人进行介绍和自我介绍时通常多用名而非全名,而用名不用姓的介绍方式也是为了表达友好与亲近。

Leslie A. Dunkling在The Guinness Book of Names中囊括了姓名来源、选名原由及历史哲学意义,B. Cottle在其Names一书中也进行了评述并持相同观点。而Christopher则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入手,分析了不同姓名所带来的印象与感受及其对个人生活与职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涵义美好丰富且易读易记的名字将为一个人带来正向的回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2 论文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Blair, J.G. amp; Jerusha, H.M. Western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omparisons[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2006.

[2] Chao, Sheau-yueh J. In Search of your Asian roots—Genealogical Research on Chinese Surnames[M]. Baltimore: Genealogical publishing Co., Inc., 2000.

[3] Cottle Basil.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Surnames[M]. London: Allen Lane, 1978. [5] Cottle, B. Names[M].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8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工作计划

第七学期 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15-18周 学生根据 “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第八学期 1- 4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 5-14周学生撰写、修改论文 [11周:交一稿; 14周:交二稿]; 15-16周 论文最后定稿,装订、上交; 16-17周 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批阅论文,写出评语,给出建议成绩。

17周论文答辩(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